近日,教育部发布最新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{2024年}》目录内本科专业高达816种,同时教育部还公布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共新增专业1456个,审批专业点217个9含有国家控制点专业160个,目录外新专业57个,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,并对部分高校申请撤离的1670个专业点予以备案。
此外,专业新增加,撤销,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,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,其中,工科,教育学,经济学等学科专业点增加位居前三,工学所涉及的科目多些,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呼应。
火爆专业
根据统计,2023年各高校新增最多的专业是数字经济,共有80所高校新增该专业。
数字经济专业已经连续2年成为新增备案数量最多的专业,2022年新增该专业的院校共有77所。
其次是智能建造专业,2023年增设该专业的高校有46所。2022年也有38所大学新增该专业。
排名第三的是人工智能专业,2023年共有38所院校新增该专业。但就这五年人工智能专业的新增高校数量来看,增速已放缓。在2019—2022年度,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数量,分别为180所、130所、95所、59所。
智能制造工程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、运动训练、足球运动等专业新增高校数量都达到了30所及以上。
其中,足球运动是本次新列入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(2024年)》的24种新专业之一,也是新专业中最多大学新增的专业,已有北京体育大学、沈阳体育学院、喀什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布2024年足球运动专业招生简章,开启2024年本科招生。
供应链管理、网络与新媒体、新能源汽车工程、机器人工程、网络空间安全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、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新增高校数量达到了20所以上。这也都是2022年时新增高校数量排名前列的专业,可见这些专业的依然是当前需求较大、热度较高的专业。
各校争相开设的专业如数字经济、智能建造、人工智能,将来就业如何呢?
数字经济
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,全球经济加速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,数字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我国国家战略高度。目前,数字经济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35%。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各高校纷纷设立数字经济本科专业,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知识、系统经济学分析方法,掌握经济学、大数据科学、计算机科学、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知识,熟悉数字经济运行规律,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工具的交叉复合型人才。就业前景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,市场对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,就业前景广阔。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区块链、电子商务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数字营销等方向和领域工作。
智能建造
当前,建筑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,传统的设计方法、建造方式、生产范式需要与战略性新兴技术相结合,最终形成建筑业、制造业、信息产业深入融合的智能建造专业,这对中国的强国战略非常必要且势在必行。2018年,教育部正式批准新设智能建造专业,该专业是以土木工程为基础,以信息技术为纽带,以人工智能、自动控制等技术为工具,融合工程管理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。主要培养能胜任传统和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、施工管理、信息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工作,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。就业前景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短缺主要在智能设计、智能装备与施工、智能运维与管理等专业领域。较之传统建筑类专业,其深造的可选择方向更广,既可以在土木工程领域继续深造,也可以跨到信息技术领域深造,学生未来深造的领域也将是学科交叉的领域。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模式下,进行智能建造的土木工程设计、构件工业化制造、智能施工、精益建造与管理、土木工程全寿命更新运维和建造平台开发等工作,就业单位主要为规划设计研究单位、中建等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、商业地产等业主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等。
人工智能
在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超级计算、传感网、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,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,呈现深度学习、跨界融合、人机协同、群智开放、自主操控等特征。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、跨媒体协同处理、人机协同增强智能、群体集成智能、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重点,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,必将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,加速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,对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。2018年,“人工智能”专业首次出现在教育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,这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,深度融合自动化、计算机、电子信息、通信、数学统计等各专业领域的知识,旨在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、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,未来能在我国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。就业前景人工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,给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。可以预见的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口径会比较宽。毕业生可在人工智能领域从事机器学习、计算机视觉、知识计算、深度推理、群智计算、混合智能、无人系统、虚拟现实、自然语言理解、智能芯片等方面的研究、设计、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,还可从事智能制造、智能城市、智能金融、智能教育、智能司法等相关领域的工作。